上津“天子渡口”曾被称为“国脉” 古代有哪些皇帝来过?

时间:2024-08-28 11:56 来源:十堰晚报
  • 微信
  • QQ空间
  • 微博
  • QQ好友

1724810453331

上津“天子渡口”牌坊。庹文章供图

今年七夕节,让郧西再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,很多游客到上津古城旅游,被这里悠久的历史所吸引。上津被称为“天子渡口”,中国只有两个“天子渡口”,一个是天津,一个是上津。上津为什么被称为“天子渡口”?在古代有哪些皇帝去过那里?让我们揭开历史的云烟一探究竟。

七位天子曾经到过上津

先从天津说起,据《大运河文化》记载,1402年,燕王朱棣从天津起渡,南下南京做了皇帝,天津因此被称为“天子渡口”,距今已有622年历史。

上津被称为“天子渡口”,历史比天津更为悠久。5000年前甲国时期,上津“天子渡口”沟通今商洛与汉水。3000年的西周时期,上津天子渡口沟通秦岭南北,连接镐京(今西安)与汉水。唐玄宗及后任三位皇帝时期,上津天子渡口承东启西,货物吞吐及运输网络纵横大半个中国,时称“国脉”。

五千年来,诸多天子与上津结缘,留下一批又一批相关地名,一条又一条文献记录,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。据目前统计,中国历史上有520位天子、皇帝中,与上津有关系的近60位。60位当中与上津互动密切的有12位,其中7位到过上津。

第一位到上津的天子叫庆甲,时间最迟在公元前2998年以前。庆甲是炎帝神农的孙子,炎帝柱的儿子,又名汤庆甲。2006年《中华汤姓源流》记载:“汤庆甲,甲水人,炎帝柱之子,承嗣炎帝位。”炎帝柱在位时(公元前3077—2998年),把庆甲分封到今上津一带,时为甲国,甲水、甲关(今夹河关)、甲口(甲河口)地名由此而来。与甲国同时期的有丙国(今陕西勉县),今存丙水;酉国(今陕西洋县),今存酉水。甲国范围即甲水流域,都城在今上津集镇位置。距今7000年中国已行舟船,夏代水运联结成网。上津位于“三皇五帝”活动区域中心,渡口至少有五千年历史,今六郎有天子洼地名。

公元前2997年,庆甲继天子位后自命太阳,羊尾就有了太阳山。据《〈五藏山经〉研究》,羊尾太阳山就是帝囷山。帝囷山有五个必要条件:山顶出水,阴面有铁,阳面有玉,山系坐标要符合“中次十一经”,地名带“帝”字。《山海经》中只有五座山带“帝”字,中国历史上只有庆甲、上甲微两位天子自称太阳。

第二位、第三位到上津的天子是舜和大禹。故事还得从尧说起。尧在位时期(公元前2357—2258年)封自己的儿子于今商洛市中部,丹水、丹渊、丹凤地名由此而来。尧又封舜于“上津—商洛”一带,舜的妻子女英、儿子均跟随。均改名为商均,均水地名遗存至今;安康有舜的行宫,汉中有舜井。公元前2236年,舜派大禹治水,契、稷协助。大禹治水13年,经常向舜汇报,当然经过上津。公元前2223年治水功成,契因功封上津,时为商国。唐《括地志》、1987年《湖北省建制沿革》综合结论,商国即今“上津—商洛”一带,都城上津。甲国不但与同时期的丙国、酉国相互依存、相互论证,与契之商国在时间上前后衔接、逻辑上相互印证。据1994年《古史论集》、2015年《周兴亡史》记载,契在上津建商国后,甲氏族人外迁,其中一部分迁至甲河关。

到了西周,有三位天子到过上津。首先是大名鼎鼎的周武王。

商朝末年有两个政治中心,一个是东边的殷商王朝,一个是西边的周国。周国原是殷商天子治下的小邦,为商王朝守护西北,不断壮大后,备受商王猜忌。商王武丁杀死了周国首领季历,周族誓言反商。

周武王继位后,周国的西、北方向是戎、狄,东面是强大的殷商,只有南面汉水一带的汉江诸国可以团结。要想到达汉江、经营南国,必须翻越巍巍秦岭。经过多年摸索,周武王开通了“甲水道”,即从镐京出发,越秦岭到达商州,过山阳到上津,沿甲水而下直达汉江。公元前1046年,汉江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八个方国(史称“牧誓八国”)随周武王伐纣,就是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的。

公元前997年,周昭王继位后曾南巡“牧誓八国”,到达蜀国(今郧西景阳、陕西蜀河一带)、麇国(今羊尾一带),就是到了古上津。这个区域曾属古商国管辖,长期属古上津管辖。

周穆王在位时(前977年—前922年)曾巡游天下。《穆天子传》记述周穆王到过洋水。据2011年《山海经考释》记载,洋水是甲水的支流“平阳川水”。上津三国时设平阳县,渊源就在这儿。

第七位到过上津的是周恭帝。周恭帝柴宗训(公元953—973年),五代后周末代皇帝,公元959年继位。第二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,封周恭帝为郑王,迁往均州,公元973年去世。

周恭帝去世的地点一说房县,一说郧西。虽都曾属均州管辖,说房县的非常模糊,说郧西的却非常具体。公元1578年《万历郧阳府志》记载:“周恭山,县西北二十里,昔周恭帝耕此。”公元1866年《同治郧西县志》记载:“周恭山,上津堡西二十里。恭隐居山中,躬耕自适,后人即以名其山。传曰:宋人,避世隐居山中。汴耶南耶,并其亮节高风亦逸不传。”汴,北方河南开封。南,代指秦岭以南周恭隐居的地方。“汴耶南耶”,无论周恭帝在北方住还是南方住,其德行都高尚;也暗指周恭帝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。

周恭帝去世后,关防及附近有周恭山、周恭堰、周恭寺等相关地名。

五位皇帝对上津情有独钟

中国历史上有五位皇帝从来没有到过上津,却对上津情有独钟。

魏文帝曹丕对上津的喜爱无以复加。公元223年,曹丕在上津设平阳县,“平阳”的寓意是“平定南山之阳”,南山就是秦岭。当时,秦岭之南有旬阳、景阳、山阳、丰阳、津阳、武阳、义阳、吉阳、堵阳等20多个带“阳”的地名,曹丕朝思暮想把这些地方纳入魏国的版图。同年,曹丕又在旬阳设魏兴郡,寓意曹魏兴盛。后来魏兴郡也迁至上津。

从西周以后至隋代,甲水道已弃用一千三百多年。隋朝大运河启用后,甲水道似乎永远退出历史舞台。没想到唐朝安史之乱后,甲水道再获新生。唐玄宗改甲水道为上津道,运输网络纵横大半个中国。

唐玄宗时,上津天子渡口转运粮食、物资。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。安禄山叛军范阳(今北京)起兵后迅速攻占东都洛阳,切断漕运,长安粮食告急,米价为战前三四百倍,而安徽寿州、江苏徐州、湖北江陵的物资堆积如山。据1993年《商洛地区交通志》记载,唐玄宗开通上津道以后,通过甲水(金钱河)的漕运及商州、长安之间的陆地转运,“一斗转运之费当和之五斗”。后来破格提拔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防御使,利用秦岭古道从上津转运物资。自此,“江淮奏请之蜀之灵武者,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,道路无壅,皆景仙之力也。”

唐肃宗时,上津天子渡口转运“轻货”。公元757年2至10月,肃宗坐镇“西都凤翔”,志在收复长安。江东的财税、四方的军需物资入汉水、进甲水到上津后,再通过秦岭古道运送至凤翔。《文献通考》记载:“唐肃宗即位,两京陷没,民物耗弊,天下用度不足。于是吴盐、蜀麻、铜冶皆有税,市轻货繇江陵、襄阳、上津路转至凤翔。”肃宗下令,上津县令郑密专管水运,“专知水陆清晚,邦都移用,赖公而济”。

唐代宗时,天子渡口承运租赋。公元762年五月代宗登基时,唐军已收复洛阳,都城长安已恢复正常,代宗决定放弃上津渡,改道丹江、商州。但这条路线盗贼多,不安全,更无上津港安全码头。于是,肃宗命令商州刺史李叔明担任上津转运使,“荆、蜀、吴、越”地区的租赋等重要物资过上津道达长安。1993年《商洛地区交通志》记载:“此时江南物资先集运至襄阳,再取汉水、甲水水道及上津、商州、蓝田道运至长安,不再迂回洋州、梁州。”

公元782年,李希烈叛乱,长安交通停滞,唐德宗下旨修治上津道,上津道直通长安。公元783年冬,长安沦陷,德宗逃至梁州(今汉中),上津道通往汉中。自公元792年起,上津道再次担负承运租赋的重任,一直到德宗公元805年去世。1991年《襄樊港史》记载:“建中四年(公元783年)十一月,唐德宗令陕虢观察使姚明扬治上津道,置南方贡货。上津是‘停米易舟’转运处。”天子渡成为唐德宗的救命稻草。

直到清末,上津港仍在使用,1866年清廷还运送军饷过上津至西安。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交通兴起,水运渐衰,上津港罢渡,见证历史兴衰的上津已成为旅游胜地。(十堰晚报 特约撰稿 尚政国 王德平 陈新闻

标题:
网址:
错误内容:
姓名:
电话:
 
新闻热线:
投稿邮箱:
网络新闻部: